魔力樹影音秀

目前分類:親子教養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文引用自shymau - 情緒中,請停下來想一想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父母把電視當做“高級保姆”,三四歲的兒童就成了“小電視迷”。專家提醒: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更要養成良好習慣,否則,會給身體帶來危害。

一忌時間過長
兒童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時期,每天長時間地看電視,容易使孩子神經系統與機體產生疲勞,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影響學習等其它活動的正常進行。學齡前兒童每天看電視時間最好控制在40分钟之內為好。
二忌距離過近
學齡前兒童看電視總喜歡往前面坐。這樣,孩子的眼睛在屏幕發出的強光的長時間刺激下,不僅容易使孩子視覺的敏銳度與適應性降低,而且容易造成眼睫狀肌調節功能的降低,晶狀體逐漸變凸,導致近視出現。一般來說,看電視時,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離電視機2.5~4米處為宜。
三忌音量過高
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時,長時間在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僅容易使聽覺的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的聽覺習慣,而且容易導致視覺等感受性的下降。相反,采用相對小的音量,對孩子的聽力、視力、注意力等的發展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忌光線過暗
看電視時,室內光線過暗,則影響孩子視覺功能的發展,也容易導致近視現象的出現。晚上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時,不要把照明燈都關閉,在電視機後方安上一盞小紅燈,可起到保護視力的作用。
五忌坐姿不正
孩子看電視時,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懷裡,都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發生變形與彎曲等,養成不良的坐姿習慣。
六忌飯後即看
飯後孩子即看電視,容易使孩子的大腦興奮中心轉移,注意力高度集中於電視內容,形成消化液分泌的停滯與食物的沉積現象,影響腸胃的消化。飯後,讓孩子輕微活動一會兒後,再看電視為宜。
七忌邊吃邊看
孩子邊看電視邊吃飯或糖果、瓜子等,嘴裡的食物往往咀嚼不夠,容易加重孩子的消化負擔,影響消化功能。長期如此,還容易養成吃零食的不良習慣。
八忌看武打凶殺內容
學齡前兒童常常看武打凶殺片,不僅容易使孩子長時間處於緊張、恐懼狀態,影響身心健康發育,而且容易使孩子產生好奇心,進行模仿,導致孩子對打架斗毆等不良社會現象適應性的提高。攻擊與冒險行為增多。
九忌患電視孤獨症
電視和電視游戲機對兒童的吸引力極大。兒童思維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強,長此下去,兒童只對電視節目感興趣,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性格變得孤獨,嚴重的可出現反常的心理狀態。
十忌讓孩子躺著看電視
一些父母讓小孩躺著看電視,以為孩子舒服,其實適得其反,這對孩子的健康頗為不利。有些人喜歡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看電視,覺得這樣看電視舒服自在又省勁。他們的孩子也跟著學,躺著看電視。其實,躺著看電視害處是很多的。這是因為躺著看電視時,不但要仰著頭,側著身,而且需要歪著脖子和偏轉眼睛。
這樣,眼睛的視線與電視機屏幕就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這就需要用眼睛來進行調節,時間長了會引起眼球外肌和眼球內的睫狀肌發生痙攣收縮,從而造成眼球脹疼、結膜充血、雙目流淚,甚至出現眼壓增高,視覺模糊和視力下降等現象。
如果經常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看電視,還會使眼球內外直肌和上下斜肌重度疲勞,收縮失調,從而造成眼睛斜視等疾病。青少年的身體正處在發育時期,不但容易使眼睛感到疲勞,而且還容易造成眼睛散光等疾病。
另外,躺著看電視,由於身體的大部分肌肉已經放松,人體內的呼吸和血液循環減慢,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進入抑制狀態,大腦的思維和記憶能力也大大減弱,從而造成抑制和興奮的嚴重失調,這樣不但達不到欣賞電視節目的目的,而且還會引起失眠、神經衰弱和腰背酸痛等不良後果。所以,為了保證身體健康,預防發生疾病,最好不要躺著看電視,尤其是兒童。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跟老公晚上在講事情時聲量大一點,這時候我家哥哥突然說:不要吵架喔!

這時候我才驚覺原來她都有再觀察我們大人;我才趕緊向哥哥說:爸爸跟媽媽在說事情不是在吵架

哥哥說:媽媽說話要小聲,不可以吵喔!我就跟哥哥說:對不起!媽媽跟爸爸說話太大聲 有吵到你嗎?

哥哥說:對阿 好吵!媽媽你跟爸爸不可以吵架喔!  我說:嗯嗯我知道 我不是跟爸爸吵架喔!

這時候他才繼續看電視    事後我跟爸爸說:你看吧!跟你說過講事情不要大小聲的

因為你脾氣不好肇成哥哥以為說話大聲一點就是你在不高興

以後你脾氣來的時候請你離開一下不要呆再現場,不然你又要打小孩

小孩都會盧 當你受不了時請你離開冷靜一下 ,因為在你憤怒時打小孩是不對的

這樣對小孩沒益處 如果你不跟他說明他犯什麼錯 她永遠都不懂你為什麼打她

這樣會肇成反效果 ;有事情要講請在小孩不在的地方;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小聲

小孩會模仿會學習,你希望小孩像你一樣脾氣不好嗎?而且會肇成他錯誤觀念

所以爸爸我必須嚴重告訴你 請你改進

爸爸說:好的!我會注意!我不知道她會這樣

我說:小孩的敏感度很大 學習能力也很強 所以請你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

爸爸說:好!我不是故意的我會注意

我說:希望你自己在孩子面前注意一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父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爸爸才說:好的!我錯了下次改進

這時我才放過他= =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是關鍵。在這段時期裏,父母應該捨棄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度,因為孩子的反抗行為,正是促進他們能力發展的心理動力。成人應該及時抓住這個時刻,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鼓勵,以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動作技


文 / 李想  專家 / 李生蘭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

2~3歲的孩子,通常都要經歷過一段反抗時期,稱為「第一反抗期」,本來乖巧聽話的孩子,一到了這個時期,就會變得調皮、不聽話。這些孩子常常會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這樣一來,不但會惹得大人們生氣不已,甚至有可能會招致一頓毒打。其實,從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反抗期」的出現,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因為隨著活動能力的增強,以及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的心理會出現急劇變化,特別是孩子的需要有了很大的改變,而成人卻往往還是用一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孩子的個性無法自由地發展,反倒會影響他今往的成長,所以說,經歷「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那麼,爸媽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階段呢?

捨棄強硬
巧、能力的發展。

適度幫助
家長要助孩子一臂之力,對於孩子的反抗行為,千萬不能一味地寬容,但是也不能給他過多的限制;一味地寬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和執拗,而過多的限制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變得順從和依賴,無法鍛鍊獨立自主的能力。

因勢利導
在瞭解孩子「反抗期」的特點之後,父母應該因勢利導,從旁協助孩子的發展,給予正確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歡自己走路,你就不要硬去攙扶他,而是在旁注意保護;孩子要自己吃飯、穿衣,你可以讓他自己動手,而由你在旁加以指導,以促進孩子心理正常的發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反抗期」。

反抗期孩子的情感表現
1.常常一個人玩,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
2.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得很害羞。
3.喜歡模仿父母。
4.容易感到挫折。
5.堅持獨立去做一些事,而不要別人的幫助。
6.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替換另一項活動。
7.很愛發脾氣,通常是因為他有想法卻無法表達出來。
8.會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並想要傷害別人。
9.會表現出極端的專橫和固執。
10.當受挫或生氣時會破壞周圍的東西。
11.對父母的關心具佔有慾,會表現出嫉妒。
12.無法坐著幾分鐘不動或只玩一件玩具。

安度「反抗期」的父母指南
1.注意孩子的安全,仔細檢查家中的物品。孩子現在更高了,並且能夠輕易地開關門,當然,也更加淘氣了。
2.每天讀東西給孩子聽,鼓勵他們閱讀圖畫書,若有幾行簡單的文字更佳。
3.不要期望孩子能與別人分享或輪流做事,因為他們現在正集中精神,學習如何在生理上控制自己以及學習說話,要等長大一點才會學習與別人分享。
4.為孩子提供可以獨自消磨時間的場所。
5.不要強迫孩子用右手或左手。一些兩歲大的孩子可能會只喜歡用某隻手,但大多數的孩子在幾年內就能學會使用兩隻手。
6.為孩子的體育活動和探索提供安全的方式,如盒子、水桶、輪胎、推拉玩具和可以騎的玩具。

與 2~3歲孩子相處
1.為孩子的行為立下一個「合理」的限制: 想一下,在這個年紀非對他說不可以是什麼?
2.父母的合理限制最好要前後一致,才能建立孩子的是非觀。
3.規則與限制應該富彈性,「愚昧的堅持是幼童心靈上的妖魔。」
4.讓孩子自由表達感受。限制孩子的行為,不要壓抑孩子的感受。例如父母不要跟孩子說:「你不可以生氣。」但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你可以生氣,但是你生氣的時候,也不可以亂摔東西。」
5.父母不必為自己的突然暴怒自責,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因為父母也不要限制自己的感受。但事後讓孩子知道你為什生氣。
6.告訴自己,絕對不要在暴怒的情況下打孩子。可以訂定一套處罰的方式,例如讓孩子罰坐或罰站。
7.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投降。你也許有看過,有的小孩會有大街上打滾發脾氣,如果你投降,等於是鼓勵加強這種行為。
8.合理的範圍內,給孩子個下台階,因為孩子也會愛面子。
9.幫孩子瞭解他自己的情緒。

成長與學習
1.孩子的語言能力明顯增強,跟他講話的多寡關係到他字彙的多寡。
2.父母可以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用把它轉化為小孩的用語,小孩的聽力大約比智力成長2到3歲,很多字彙用語,孩子都能吸收進他的「電腦」裡去。
3.開始喜歡問:「為什麼? 」而你回答的方式與內容,就是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4.可以在家裡準備一本圖文並茂的百科全書。
5.沙跟水、玩具陶土是小孩會很喜歡的玩具,因為他可以創造。
6.有一種磁鐵式可擦畫板,可以讓孩子塗鴉,訓練孩子手指肌肉控制能力。也可以抒發孩子的感受。
7.畫水彩可以讓孩子認識顏色的變化。
8.三輪車幫助孩子運用大肌肉和方向協調。
9.大球、積木都是很好的玩具。
10.可以給他較簡單不規則的拼圖。
11.可以讓孩子跟別的小孩一起玩,不過這個年齡是不會知道分享玩具的,最好個人玩個人的玩具。
12.父母講故事,如果加入孩子自己為故事人物,他會非常融入角色扮演的遊戲。
13.可以給孩子布偶或洋娃娃,孩子很需要一個想像中的朋友。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子化現象讓不少小朋友在家中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就連穿衣穿鞋也有傭人代勞,北市早療通報轉介中心發現,約有2成家長,因過於呵護孩子,即使孩子心智正常,卻因為缺乏學習機會,後天刺激不足,成為「另類發展遲緩兒」,經醫院復健後才恢復正常。


早療中心最近舉辦親子工作坊,教導發展遲緩兒童的父母,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自製玩具,幫助孩子學習。


然而該中心發現,越來越多孩子即使心智正常,卻也可能因父母寵愛或教育方式偏差,出現發展遲緩現象。


早療中心人員劉玉珊表示,父母過度呵護孩子或由傭人代勞,孩子從小吃飯、喝奶有人餵,綁鞋帶有人代勞,穿衣更不用自己動手,甚至連雙手抱奶瓶都不會,也因家中僅1個孩子無從比較是否發展遲緩,這樣的孩子往往上了托兒所才被老師發現。


她指出,不滿1歲的孩子是發展粗動作黃金期,包括翻身、抬頭、運用雙腿追跑跳、穿衣等,1歲半至3歲開始發展細動作,例如綁鞋帶、扣鈕扣、拿筆塗鴉、拿捏豆子等,細動作訓練孩子的手指頭靈活度。


她指出,父母餵孩子吃飯,其實拿湯匙結合粗細動作,父母幫孩子做得越多,越是剝奪其學習機會,直到托兒所孩子不會或不願拿筆畫圖、拿湯匙吃飯,甚至有的上國小才被老師發現。


她表示,這類「另類發展遲緩兒」,父母發現事態嚴重後,還特別花錢送孩子到醫院做復健,學習撿豆子訓練細動作發展,後來多能恢復正常,有的因錯過黃金學習期,效果打折扣。


備註: 在蒙氏的教育中曾提及幼兒學習的『敏感期-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會有某一時期,對環境中的某一特定事情,產生最大的興趣和不斷的主動積極學習或模仿,其成效驚人』。


例如語言敏感期大多發生在嬰兒一歲至二歲期間,從單字句單音快速進入到名稱、簡單的語句,若能把握住這段時間,多給予練習說話的機會,其成效將不只於此,是以成人應盡量在敏感期中多提供環境與機會讓幼兒發揮。


而三歲的幼兒在發展上,更是多種發展的敏感期,如智力、視力、以及人格…等多項。


如何幫助幼兒把握學習的關鍵也是為人父母及師長的重要課題,在蒙氏的教學理念中,幼兒的獨立、自信取自於對環境的掌控,其環境條件在人的部分還包含自己,是以三歲的幼兒透過日常生活的練習,學會生活自理能力,進而培養出獨立、自信、負責任。


孩子從小就學會能獨立、能思考、能擔當,這些能力的養成將是日後他的最大資產之ㄧ,而這些發展的關鍵期就在三到六歲中陸續出現,所以『三歲定終身』的意義即在此。

 

 

 

 

 

 

 

資料來自 台灣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把握孩子靈光ㄧ現的剎那

陳姝伶 博士 著

在討論學習的時候,另一個常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教孩子最好?」這個問題意味的是一天裏那一段時間最恰當。許多專家會回答說:「早上,剛睡醒,精神最好,是最佳學習時刻。」這說法並沒有錯,但不是我在這篇文章裏要和大家分享的想法。

當你的孩子找你唸書給他聽,或問問題時,是你教孩子的最佳時刻。因為此時他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最強,你所講述的知識和分享想法,他都會認真的聽。所以,對幼兒而言,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配合他們最想學習的那一剎那,而不是由我們硬性規定一段時間要求他們學習我們指定的東西。舉一個發生在我和兒子之間的小故事,也許可以讓大家更了解我的意思。

兒子四歲多時,有一天晚飯吃到一半,突然下了餐桌,跑到冰箱前,用磁鐵的數字在冰箱上排了〝822=〞,然後轉頭問我:「媽媽,822等於什麼?」抑制責怪他吃飯亂跑的衝動,加上不懂他問此問題的用意,我反問他:「822等於什麼?」然後,母子倆人有了下列的對話:

兒子:822等於821加1啊!(終於知道他的意思了)
媽媽:可不可以是820加2?
兒子:可以啊!也可以是822加0。
媽媽:可不可以是822減0?
兒子:可以啊!也可以是823減 1。(頓了一下),600減多少是 822?
媽媽:600比800多還是少,用減法恰當嗎?(兒子想了一下)
兒子:600加222等於822。
媽媽:很好!你想得很棒!
兒子:55加多少等於822?
媽媽:767。
兒子:哇!(眼睛一亮) 你看,可以有好多好多作法。

討論完了,兒子心滿意足的繼續吃飯,我們兩人都很快樂。我暗自慶幸還好在他下餐桌時,沒有罵他,否則,上述精彩的對話也就不會產生了。只是短短幾分鐘,卻可保有孩子那顆好奇、勇敢探索的心,實在太值得了。

兒子這種突然靈光ㄧ現,有很好想法和問題的情形,不只是他有。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會發生。只是,他們常常不拘時間和地點的出現。重要的是,父母能不能敏銳察覺並掌握孩子靈光ㄧ現的剎那,和他好好的腦力激盪一番,共享孩子成長的寶貴時刻。

然我這個看引發媽媽們的質疑:「可是,有些問題我不會回答啊。」或「把握那一剎那很難,有時候正趕著出門,那有時間陪他看書或坐下來好好討論。」或「我的孩子常常自己玩,又不愛說話,很安靜,要有你描述靈光ㄧ現的情形,似乎不太可能,那我怎麼教他?」(孩子提出問題讓大人回答不出來的情形,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會碰到。如果你有也有回答不出來的時候,不用慚愧,也不用不好意思。這裏有兩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ㄧ)反問。許多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幼兒在問問題時,心中事實上已有自己的答案。所以,當你反問時,他會自己解答。譬如孩子問:「媽媽,天空為什麼會下雨?」反問他:「你想天空為什麼會下雨?」答案會有:「因為花很口渴,天空下雨給花喝。」或「因為要讓我有水坑可以踩。」這些在大人聽起來很天真無邪,但完全不合乎科學原理的答案,不要急著去糾正。把孩子的答案當作是你對孩子成長的一種了解:喔!原來是三歲孩子是這麼想事情的。

如果反問之下,孩子回答「我不知道」,這時候你可以和孩子玩一種想像力的遊戲。如:「我想下雨是天空感冒打出來的噴嚏」說或「也許,天空為了什麼是在傷心,雨水是她的眼淚。」讓孩子加入一起編織故事,啟發他們擁有一顆活潑、富有創意的心。不要擔心你若不提供正確答案,孩子會學不到或學到錯誤的東西。因為,從來也沒聽說一個二十歲的人,認為雨是因為花口渴而下下來的。倒是建議你們把孩子這些童言童語記錄下來,可以是日後美好的回憶。因為七、八歲以後,孩子這些天真浪漫的想法會逐漸消失。

當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用想像力的方式應對。你還是可以把正確答案教給孩子。只是要考慮孩子目前的理解能力,儘量用孩子懂的話來解釋。曾有一個美國笑話:有一個孩子回家問爸爸「什麼是性(sex)?」爸爸面對六歲的孩子,心想這個難題終於來了,想了好久,吱吱唔唔把男女關係解釋了半天,問孩子:「你聽得懂我說的嗎?」孩子回答說:「我聽到你講的啦。可是我還是不懂老師給的這張問卷上sex(性別)一欄,我要填什麼?」所以, 解釋前先反問孩子,還可以讓父母避免牛頭不對馬嘴、啼笑皆非的場面。

(二) 把孩子的問題寫下來。在那種真抽不出時間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討論問題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座,或急著出門辦事等情形,可以把孩子的問題記錄下來,再找時間與孩子解答。這種做法,雖然是錯過孩子最想了解一件事的當刻,但至少讓孩子覺得父母很重視他,也很看重他想出來的主意和問題。這對增加孩子的自信和增進親子之間的和諧有很大的助益。

另一種情形是當孩子提出的問題自己不懂,不能回答時,可以告訴孩子,問題很好,只是爸爸媽媽也不知道答案。然後把問題寫下來,帶著孩子和問題一起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尋求解答。譬如, 我女兒最喜歡知道動物的食物,舉凡大象、獅子、河馬等等,這些常見的動物,我還可以從容應付。但碰到譬如「海膽喜歡吃什麼?他們沒有手,怎麼吃?」或「水母吃什麼?」或 「螞蟻的寶寶吃什麼?」一類問題時,我也只有求救百科全書或圖書館了。
帶著孩子一起找答案,是一個親子間親密互動的好機會。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瞧不起你。你能夠承認自己在某些知識上是有限的,對孩子也是一種正向的學習態度的示範:一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碰到不會的問題,不必覺得丟臉或懊惱,坦然面對,然後運用工具和方法把問題解決。所以,當孩子把你「考倒」時,千萬別惱羞成怒遏止了孩子的求知慾,坦承自己的無知,會幫你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的。

至於家有不愛說話或不愛發問的孩子的父母親們,建議大家不要擔心。不愛說話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是天性,不愛發問,除了天性中不愛說話的因素外,有時還受限於孩子目前的智力發展階段。沒有靈光ㄧ現的情形,並不表示孩子有問題,也不表示你就沒機會教他。就像我在〝孩子喜歡什麼,就教他什麼〞ㄧ文中所談到,配合孩子的興趣, 和他做一些他喜歡的活動,你和你的孩子一定會有收穫的。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 走幾步跳幾步
練習「走三步跳兩下」或「走兩步跳一下」先從2和3之內變化,熟練後作4以內的變化。
音樂律動,如放4拍音樂時走三步跳一下,一來練習數腳步,二來練習合節拍。如果幾個孩子一起玩可以拉大圈,大人和孩子一起一面數一面向右邊跳,到樂曲的一段終結時大家一面數一面向左邊跳。

二、 記電話號碼
可以先背熟前4位數,再加後面4位數

三、 排數字
可把掛歷上的數字單個剪下來,或數字卡,讓寶寶一面按順序慢慢背數,一面逐個把數字擺成一列。擺錯了要反覆取下錯的,補上對的,反覆擺。大人可記時記分,開始可能要十幾分鐘,後來變成幾分鐘。

四、 分左右
如從左邊數起,1放左邊,2放1的右邊,3放2的右邊,或相反。學會分左右是學最基本的方位感覺,為以後學習位數提供方便。

五、 看鍾
2歲孩子會看兩個指針的位置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關健是家庭生活要有規律。

六、 串珠數數
可要求按數串珠,如穿一個紅的,再穿兩個白的,間隔著穿。或穿一個紅,一個黑再穿兩個白,等等。


七、 十位數
先癒A在零處拿掉0,擺上1讀11,拿掉1,擺上2讀12……擺到20。一直擺到50。大人隨便拿起兩上數字擺在一起如47,請寶寶讀出來,多練習。一直擺到100。

八、 比較哪一盒積木多
一塊對一塊地比一比,不見得大盒子裝的就多,如果它每塊都很大,反而裝得少哩。

九、 比誰個子高

十、 學寫數字
2歲時會寫1和畫個圈,能寫出3個數字,即0-1-8,兩歲半會畫拐彎,先拐純彎,如3和2,多練習後學會拐尖角,學會寫7和4,也想寫5,但寫不像。寶寶寫字常在畫畫時偶然出現,如寫3常在畫鳥兒飛時被大人發現了告訴他寫豎一點就成3了,有時畫畫時畫出個小尖角,大人馬上鼓勵說「這不是7嗎」寶寶高興就會多寫幾個,就學會了。要在偶然中抓住時機。第二天要複習。

十一、贏大小
寶寶難以理解為什麼2比1大,3比2大,因為卡片上的字都有是一樣大的。最直觀的方法是用套碗玩贏大小的遊戲。誰拿的大就把對方的扣住,因為碗底有數字,寶寶看清楚是5扣3,被扣的一對就不能再玩。寶寶逐漸看出9扣8,8扣7……碗的大小和底面的數漸漸被記住了。玩熟後可用卡片代替,甚至用撲克。

十二、能拿幾個
3歲前後寶寶最多雙手一次拿6個,可作加減法遊戲。可隨意拿走幾個問剩幾個,又隨意放進1-2個,數共幾個,5以內的加減基本沒問題。拿的多的能做8以內的加減。

十三、組合
(紅片,藍片、圓的、方的)的,聽指揮拿取。

十四、聽數按鍵
除按電話外,可畫大圈當鍵,讓寶寶用腳來練習,圈的排列要同電話鍵排法相同。


十五、切分一半
練習裁紙:將方形紙兩邊對折,邊對齊,把紙邊壓直後用小刀伸入紙縫裁開,成兩個長方形。再把長方形紙的短邊對折,切分成小正方形。
用另一張方形紙,將兩個對角對齊,紙邊壓好,裁成兩個三角形。再把兩個銳角對齊,裁成兩個小三角形。
一張圓,裁成兩張半圓,再裁,成四分之一個圓。
一張方形紙,先對邊折裁開成長方形。大人把兩個上長邊對折,用尺子畫好長邊中點到短邊中點的四條連線,剪成菱形。請寶寶把菱形銳角合攏對齊,裁開,切分成兩個正三角形。也可將三角形的兩個底邊對折裁開成兩個三角形。寶寶學會將紙分開一半的最好辦法是將對邊或對角對齊,壓好紙邊,用小刀裁開就可分為兩邊一樣的一半。

十六、擺十
大人用硬紙裁製成6條相等長度的條,從中間分開一半標出5和5;另一條截取短條的2/5,分成一條為7,另一條為3。截取短條的3/5,分成一條為8,另一條為2。截取短條的1/5為1,另一條為9。最後一條與其他兩條合起來長度相等作為10,用紙盒裝好。讓寶寶將每兩條合走來,使它與10一樣長,碼放整齊擺入紙盒內。寶寶起初只是練習擺齊,但經過若干次之後,他就記得標上5的兩條擺在一起相當於10,6和4可擺成10,7和3,8和2,9和1都能擺成10。用穠漱隤k使寶寶學會10的組合。必須要在寶寶完全分清楚10個數字後玩,否則光練習擺長短而不記數字就失去練習10的組合的作用。

十七、比長短

十八、比較其他事物
另外,如果飯多了一些,讓寶寶猜剩下的多還是一碗能裝的多。先猜後再把飯盛到碗中,看寶寶說的對不對,經常猜就會越來越準確,估量也是一個數的問題,人們說「心中有數」即是估量準確的意思。

十九、畫點、線和圈
如在圈內點芝麻,不要點到外面,或線上線下等。

二十、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比如回家,去和回是反著的。

二十一、背數和點數
數數器和小算盤對孩子練習此有好處,上排有一個珠子的日本算盤最好用。數到5時撥動上排珠子,下排4個小珠;數到10時左邊撥上一粒退回上珠,數到20時左邊撥上兩粒,隨時可以知道自己數到幾。使用權手、腦、口並用。算盤十分形象,便於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同步。

二十二、量水和沙
用套碗中最小的1號小碗量水兩碗倒入3號碗內;再將3號量水兩碗倒入5號內都是剛剛倒滿。如果用1號要量幾碗水才能使5號裝滿?讓寶寶自己先試,然後再回答。再用1號舀沙,把碗口刮平,然後倒入3號,看看幾碗才能裝滿,刮平倒入5號內,再舀一碗刮平倒入5號看是否倒滿還是高出來一些。讓寶寶試用小碗自己舀沙土直接倒入5號,看要用幾碗。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學會用碗去量水、沙等沒有固定形狀的物質,學會用容量去比多少。

二十三、拼上1/2、1/3和1/4
將硬紙製成四個圈形,四個正方形和四個三角形。將每個形狀留一個整體,其餘依次分為1/2、1/3、1/4。將碎片取出,讓寶寶自己將各個形狀拼好。寶寶拿起半圓、半個正方形和半個三角形時告訴他這是一半,那是1/2。拿起1/3圓,1/3長方形和1/3三角形時告訴他是1/3,要用三塊才能拼成整體。這些1/2、1/3、1/4的片塊會在寶寶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每當拿起任意的片塊都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幾分之一。

二十四、分類
A.蘋果,鴨梨、桃子、桌子、柚子;b。背心、帽子、娃娃、毛衣、大衣;c。刀子、剪子、瓜子、夾子、勺子;d、火車、卡車、救護車、救火車、風車;e。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炸蛋
歸類原屬認知範疇,但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與算術中的應用題相似。3歲前雖然還不會做算術應用題,但學會分析綜合對解決問題極有幫助。

二十五、方位
拼圖。拼圖不屬於算術範圍,但準確的方位感對以後學習圖像思維的幾何和三角都很有幫助。

轉載自<<全腦開發幼教資訊報>>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專注力隨年紀和興趣增加

當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動,並持續一段時間,就是專注力的表現。(圖/學前月刊提供)

學齡前的孩子,專注力仍在發展階段,容易分心是很正常的。有人會用時間長度來說明專注力的發展歷程,但以時間長度只能作為基本參考,因為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是不能脫離情境的,當孩子面對沒有興趣或做不到的事,自然容易分心。

 

◎氣質不同,注意力有差別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先天氣質,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是屬於注意力分散度高、對外在的刺激很敏感、活動量大,或是比較不堅持的,自然比較容易被歸類為不專心的孩子。但氣質沒有好壞,只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質,就可以找到讓孩子專心的方式。

 

◎男生、女生,專心表現大不同

男孩之所以顯得比女孩容易分心,一方面是因為男女孩在大腦發展的順序上不同,注意力及讀寫表現所需的能力,女孩要比男孩發展的快一些;另一方面,男孩的聽力比女孩差一點,又比較好動,如果爸媽或老師的音量太小,小男孩聽不到,自然就分心了。

 

◎生理與心理發展影響專心程度

如果孩子視力或聽覺有問題、手眼協調力不夠、感冒生病了、有過敏症狀,都會影響孩子的專心程度。另外,越小的孩子越不能壓抑生理需求,例如:累了、餓了、想睡覺了,自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而情緒差時也會影響注意力。

 

環節二、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生活步調太快,讓孩子靜不下心

對越小的孩子來說,規律、節奏穩定的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在生活的步調實在太快了,爸爸媽媽每天對孩子有說不完的「快一點!」,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並處於分心、不專注的狀態。

 

◎家庭環境中充滿干擾的元素

對小小孩來說,環境中的干擾特別容易讓他分心。例如:一次給孩子玩太多種玩具,他樣樣都想玩,專注的時間自然就不長;孩子遊戲的空間或房間,如果有電視或電話的干擾,也會打斷孩子的遊戲歷程。

 

◎太少「動」,精力無法發洩

對於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運動與探索遊戲不僅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能讓幼兒消耗過多的精力。所以你會發現,每天都出去玩的孩子,遇上下雨不能出門時,他在家裡就會坐不住,顯得不耐煩。

 

環節三、父母的教養偏差

 

◎期望過高、要求不當

 

當爸媽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就容易覺得孩子達不到學習的成效,而歸咎於孩子不夠專心。例如:讓孩子學太多才藝、學習超齡的東西,孩子也會因為跟不上而不專心。

 

◎干擾過多或限制過多

當小小孩在玩玩具或看書時,有時爸媽急著想指導所謂「正確」的做法,而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也打斷了興致,孩子就因此分心了。有些爸媽限制孩子只能在特定時間做特定的事,結果孩子沒有主控權,反而更不容易集中精神。

 

◎缺少管教,孩子無法學會自我控制

太寵孩子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表現。因為認同、理解規範、並且能遵守時,可以增進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專注力也會跟著提升。如果爸媽平時不建立規範,像是讓他一邊吃飯一邊玩,孩子自然不容易專心。

【文/編輯部】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小兒科主任朱家祥;編輯整理/謝雅蕙】

 

 

 

所謂的偏食者是指孩子拒絕或挑剔某一類的食物,特別是蔬菜和肉類,並且在吃飯時經常會看到將某一類食物推到盤子一旁、藏食物或將食物丟到桌下餵寵物等現象均是。發展初期,由於孩子個頭較小,所需的總量及熱量依然是足夠,因此,短期內對身體營養狀態的影響並不大,甚至會有正常的生長及發育,短時間內較無法體會偏食帶來的負面影響,可怕的是,若照顧者或是父母親們不加以重視此問題,孩子長期偏食的結果,終將導致疾病的發生,例如:便秘、肥胖、貧血、生長遲緩、免疫機能下降與學習障礙等均是。

 

餵食障礙孩童有25~30%

任何一個人一定會對少數食物產生厭惡,例如:不吃羊肉,但其他各種動物肉都吃,這樣不能稱為偏食者。偏食者必須是針對某一類食物或很多食物不喜歡而拒食。大多數的幼兒討厭苦的、辣的、難咀嚼及吞嚥的食物。不喜歡吃蔬菜是因為它的特殊味道,尤其是生菜。國內外許多針對父母的研究指出,約有高達六成的爸媽認為他們的孩子有餵食上的困難,但是依據臨床診斷條件評估,則有25~30%的孩童確認為餵食障礙,其中高達20%是偏食孩童。雖然這個數字比起父母的認知要低將近一半,但仍表示有很多的孩子經歷著痛苦的飲食生活。

 

主因.飲食習慣不良

造成餵食障礙的原因很多,從孩子本身的生理到心理因素,家庭到社會環境都有很深遠的影響。雖然成因複雜,但絕大多數都屬飲食習慣不良所引起。

■1歲以前

此階段的嬰兒由於腸胃系統較不成熟,所以營養來源需藉由乳製品如母乳、配方奶等為主要食物。隨著孩子的成長,腸胃系統的成熟,飲食的型態將逐漸轉換為成人型式。

 

■1~2歲是關鍵的轉化期

此階段也是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期。在這個時間裡孩子要拋棄乳房或奶瓶,轉而使用碗筷湯匙等吃飯工具,要將主食的乳製品轉成五穀雜糧,液態食物轉成固態需咀嚼的食物,狼吞虎嚥的飲食方式變為細嚼慢嚥,由飯來張口的被動餵食轉成自立自強的主動吃飯,從邊玩邊吃到固定在餐桌椅上等,種種的轉變對孩子來說,都是會造成困擾及束縛,因此需要有更大的付出在「吃」這件事。

 

■學習尊重孩子的食慾

由於此階段孩子的心理發育正邁向獨立自主,反抗威權,因此期望孩子能跟隨著一個良好飲食習慣的規則是需要父母極大努力。另外,這時期的孩子生長發育較1歲前減緩,因此食物的攝取量也正常的減少,若父母沒有如此認知且不尊重孩子的食慾,則親子的衝突將不斷上演,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將變成泡影。

 

綜合以上論點,良好的飲食行為是建立在優質的親子關係,是孩子與父母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偏差的飲食習慣是親子雙方共同的責任。

 

8點食物法則

偏食孩童有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善,特別是進入學校後因為同儕壓力,而矯正了偏食的習慣。然而長期偏食的孩童若沒有矯正或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將導致體重增加速率減緩甚至不增反降,生長停滯,認知及發育遲緩,對未來的人生也有深遠的影響。有文獻指出孩童偏食與青春期神經性厭食症有關,成年後發生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因此積極的矯正和治療不良飲食行為是父母的責任。

 

父母如何協助矯正偏食兒童的飲食習慣?依據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Benny Kerzner教授的建議,利用「食物法則」幫助處理挑食的小孩,其內容有八點。

 

■法則1.專心吃飯,避免分心

用餐應有一定的地點,勿到處追逐餵食。吃飯時不可以玩遊戲、看電視,要專心坐在餐桌椅上,與家人共享美好的餐點。當然父母也要專心吃飯,不可以看報章雜誌。同時要維持進餐時的愉悅氣氛,讓孩子參與餐桌上的談話,勿利用進餐時批評食物、教訓或責罵孩子。

■法則2.尊重孩子的食慾

對孩子的飲食喜好要態度中立,食慾要尊重。不可以強迫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和過多的食物,強人所難只會造成更大的厭惡。從營養評估,如果拒絕的食物不會影響營養的均衡,則當予以完全尊重與釋懷,例如:蔬菜不吃,但非常喜愛吃水果,或不吃牛羊豬肉,而喜好雞鴨魚肉等,這些情況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地,若偏食的狀況會造成營養的損失,則必須循循善誘,以身作則來激發孩子的興趣。

■法則3.促進食慾

調製各種形形色色的食物,以促進孩子的食慾。尤其針對拒吃的食物更應該加以包裝隱藏,例如:製作成可愛的造型,以達到矯正偏食的結果。

■法則4.30分鐘的用餐時間

規定合理的用餐時間,一般而言約為30分鐘,時間到了或全家人都己經吃完了就請孩子下桌,收走碗盤,不要讓他一再拖延。但父母也須衡量且配合孩子的吃飯速度,吃完飯後也可以在飯桌上陪陪孩子,不可催促。兩餐中間儘量不要給予零食,若要吃點心則以蔬菜水果為主。

■法則5.給予孩子適齡的食物

依照小孩生理的發展提供適當的食物,例如:牙齒的發育不完整時就不該提供堅硬的食物,對小小孩也不該給予大塊食物,這些都會造成小孩吃的困難進而發展成拒食和偏食。

■法則6.給孩子嘗試新食物

有系統、有計畫的引進新種類的食物給孩子品嚐,每次添加一種新食物,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且觀察4~7天,若無身體不適,則可繼續餵食;相反的,若出現不良身體反應,則應暫停提供這種食物,讓小孩長大後再嘗試。此外,介紹新食物最好選在孩子餓的時候餵食比較容易成功(太餓時會沒有耐心嘗試,剛吃飽又沒胃口)。另外,對於新食物若寶寶並未明顯推拒,僅露出皺眉、嫌惡的表情,並不一定表示他不喜歡這種食物,只是不習慣食物的新質地、新口味和新吃法而己,應多嘗試幾次,讓他習慣,勿輕易放棄。

■法則7.鼓勵孩子自己吃飯

隨著小孩生理機能的成熟,他有能力使用碗筷湯匙茶杯,同時心理成長到要獨立自主時,正是自己吃飯的最佳時刻,雖然初期會吃的一團混亂,但千萬不可謾罵,更不可剝奪他學習成長的機會,鼓勵再鼓勵才能成功達到自己吃飯的目標。此外,每餐的初期只給他少量的食物,吃完以後若還要再給,而非限定他一定要吃多少份量的食物,以免造成寶寶心裡的壓力。

■法則8.容忍孩子吃飯時的紛亂和污穢

孩子吃飯的時候常會把一堆食物混合攪拌在一起吃,或者怪異搭配吃法如白飯配飲料,成人可能無法接受,但父母要容忍並且尊重,更要忍耐孩子把食物散佈到全身及餐桌所造成的混亂及污穢。

 

■醫師叮嚀:4種情況需就醫

「知易行難」短短的幾句箴言涵蓋了父母協助矯正孩童不良飲食習慣及偏食的方法,但能徹底執行且成功是困難的,唯有不斷的努力,用心的學習,才能克服難關。但父母仍要注意,當有下列4種情況發生時,請帶著孩子送醫診治。

1、體重減輕。

2、對某些食物作嘔或嘔吐。

3、心口有灼熱感。

4、父母對孩子的飲食狀況有疑問或其他的考量時。

最後,當偏食造成孩子營養上的不足時,而飲食習慣又不是一天內可以立即改善,此刻提供適當的營養補充品,能矯正營養上的缺失,獲得健康的生長及發育。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跟老公晚上在講事情時聲量大一點,這時候我家哥哥突然說:不要吵架喔!

這時候我才驚覺原來她都有再觀察我們大人;我才趕緊向哥哥說:爸爸跟媽媽在說事情不是在吵架

哥哥說:媽媽說話要小聲,不可以吵喔!我就跟哥哥說:對不起!媽媽跟爸爸說話太大聲 有吵到你嗎?

哥哥說:對阿 好吵!媽媽你跟爸爸不可以吵架喔!  我說:嗯嗯我知道 我不是跟爸爸吵架喔!

這時候他才繼續看電視    事後我跟爸爸說:你看吧!跟你說過講事情不要大小聲的

因為你脾氣不好肇成哥哥以為說話大聲一點就是你在不高興

以後你脾氣來的時候請你離開一下不要呆再現場,不然你又要打小孩

小孩都會盧 當你受不了時請你離開冷靜一下 ,因為在你憤怒時打小孩是不對的

這樣對小孩沒益處 如果你不跟他說明他犯什麼錯 她永遠都不懂你為什麼打她

這樣會肇成反效果 ;有事情要講請在小孩不在的地方;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小聲

小孩會模仿會學習,你希望小孩像你一樣脾氣不好嗎?而且會肇成他錯誤觀念

所以爸爸我必須嚴重告訴你 請你改進

爸爸說:好的!我會注意!我不知道她會這樣

我說:小孩的敏感度很大 學習能力也很強 所以請你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

爸爸說:好!我不是故意的我會注意

我說:希望你自己在孩子面前注意一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父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爸爸才說:好的!我錯了下次改進

這時我才放過他= =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 / 李想  專家 / 李生蘭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

2~3歲的孩子,通常都要經歷過一段反抗時期,稱為「第一反抗期」,本來乖巧聽話的孩子,一到了這個時期,就會變得調皮、不聽話。這些孩子常常會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這樣一來,不但會惹得大人們生氣不已,甚至有可能會招致一頓毒打。其實,從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反抗期」的出現,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因為隨著活動能力的增強,以及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的心理會出現急劇變化,特別是孩子的需要有了很大的改變,而成人卻往往還是用一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孩子的個性無法自由地發展,反倒會影響他今往的成長,所以說,經歷「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那麼,爸媽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階段呢?

捨棄強硬
教育是關鍵。在這段時期裏,父母應該捨棄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度,因為孩子的反抗行為,正是促進他們能力發展的心理動力。成人應該及時抓住這個時刻,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鼓勵,以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動作技巧、能力的發展。

適度幫助
家長要助孩子一臂之力,對於孩子的反抗行為,千萬不能一味地寬容,但是也不能給他過多的限制;一味地寬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和執拗,而過多的限制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變得順從和依賴,無法鍛鍊獨立自主的能力。

因勢利導
在瞭解孩子「反抗期」的特點之後,父母應該因勢利導,從旁協助孩子的發展,給予正確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歡自己走路,你就不要硬去攙扶他,而是在旁注意保護;孩子要自己吃飯、穿衣,你可以讓他自己動手,而由你在旁加以指導,以促進孩子心理正常的發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反抗期」。

反抗期孩子的情感表現
1.常常一個人玩,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
2.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得很害羞。
3.喜歡模仿父母。
4.容易感到挫折。
5.堅持獨立去做一些事,而不要別人的幫助。
6.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替換另一項活動。
7.很愛發脾氣,通常是因為他有想法卻無法表達出來。
8.會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並想要傷害別人。
9.會表現出極端的專橫和固執。
10.當受挫或生氣時會破壞周圍的東西。
11.對父母的關心具佔有慾,會表現出嫉妒。
12.無法坐著幾分鐘不動或只玩一件玩具。

安度「反抗期」的父母指南
1.注意孩子的安全,仔細檢查家中的物品。孩子現在更高了,並且能夠輕易地開關門,當然,也更加淘氣了。
2.每天讀東西給孩子聽,鼓勵他們閱讀圖畫書,若有幾行簡單的文字更佳。
3.不要期望孩子能與別人分享或輪流做事,因為他們現在正集中精神,學習如何在生理上控制自己以及學習說話,要等長大一點才會學習與別人分享。
4.為孩子提供可以獨自消磨時間的場所。
5.不要強迫孩子用右手或左手。一些兩歲大的孩子可能會只喜歡用某隻手,但大多數的孩子在幾年內就能學會使用兩隻手。
6.為孩子的體育活動和探索提供安全的方式,如盒子、水桶、輪胎、推拉玩具和可以騎的玩具。

與 2~3歲孩子相處
1.為孩子的行為立下一個「合理」的限制: 想一下,在這個年紀非對他說不可以是什麼?
2.父母的合理限制最好要前後一致,才能建立孩子的是非觀。
3.規則與限制應該富彈性,「愚昧的堅持是幼童心靈上的妖魔。」
4.讓孩子自由表達感受。限制孩子的行為,不要壓抑孩子的感受。例如父母不要跟孩子說:「你不可以生氣。」但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你可以生氣,但是你生氣的時候,也不可以亂摔東西。」
5.父母不必為自己的突然暴怒自責,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因為父母也不要限制自己的感受。但事後讓孩子知道你為什生氣。
6.告訴自己,絕對不要在暴怒的情況下打孩子。可以訂定一套處罰的方式,例如讓孩子罰坐或罰站。
7.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投降。你也許有看過,有的小孩會有大街上打滾發脾氣,如果你投降,等於是鼓勵加強這種行為。
8.合理的範圍內,給孩子個下台階,因為孩子也會愛面子。
9.幫孩子瞭解他自己的情緒。

成長與學習
1.孩子的語言能力明顯增強,跟他講話的多寡關係到他字彙的多寡。
2.父母可以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用把它轉化為小孩的用語,小孩的聽力大約比智力成長2到3歲,很多字彙用語,孩子都能吸收進他的「電腦」裡去。
3.開始喜歡問:「為什麼? 」而你回答的方式與內容,就是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4.可以在家裡準備一本圖文並茂的百科全書。
5.沙跟水、玩具陶土是小孩會很喜歡的玩具,因為他可以創造。
6.有一種磁鐵式可擦畫板,可以讓孩子塗鴉,訓練孩子手指肌肉控制能力。也可以抒發孩子的感受。
7.畫水彩可以讓孩子認識顏色的變化。
8.三輪車幫助孩子運用大肌肉和方向協調。
9.大球、積木都是很好的玩具。
10.可以給他較簡單不規則的拼圖。
11.可以讓孩子跟別的小孩一起玩,不過這個年齡是不會知道分享玩具的,最好個人玩個人的玩具。
12.父母講故事,如果加入孩子自己為故事人物,他會非常融入角色扮演的遊戲。
13.可以給孩子布偶或洋娃娃,孩子很需要一個想像中的朋友。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8/19蘋果副刊---(報導-施靜雯)

有些父母嘗試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卻因為掌握不到技巧,無法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長久下來讓做家長的也失去了信心,其實只要先照兒童讀本練習說,了解小朋友的言語之後,再以接龍方式和小朋友互動,除了家長學會說故事技巧外,小朋友也可增加表達能力,該麼做,請專家告訴你。

間固定
下一個特定的說故事時間,可以是吃完晚餐後或是就寢前,讓說故事成為一個例行公事般,只要時間一到,孩子就有期待喜悅的心情。

照書本讀
剛開始練習說故事的家長,通常不熟悉兒童語言,常會面臨說到一半接不下去的情況,建議初期可藉由朗讀兒童圖書的方式,用具體簡單的兒童語言練習說話,之後可利用平時煮菜、洗澡等閒暇時間,以隨手取得的素材,從點放大天馬行空的練習自己編故事說給自己聽,看能否流暢。

注意反應
一 出生的小朋友就會聽故事,家長可視小朋友年紀大小提供適合的故事內容, 1~3歲的小朋友聽一則故事可重複20遍以上,重複的過程,藉故事中熟悉的情境及語言,可獲得安全感,4~5歲左右才需要有情節的故事內容;另外要留意孩 子聽故事時的反應,不可自顧自的長篇大論說個不停,會讓小朋友因為吃不消而倒盡胃口,從此失去興趣,從小朋友坐立難安或心不在焉的反應中,感受到他不想聽 或不想說的時候,就不要勉強,可迅速的結尾。

貼近生活
盡量選擇小朋友熟悉的生活事物為主題,比如:坐車、上學,小狗、小貓的話題,加上平時常碰觸的玩偶或玩具做輔助,較能獲得孩子的共鳴,比解釋何謂尊師重道等抽象語言來得好。

肢體語言
講故事中加入遊戲及動作,例如,講到大樹慢慢長高了,家長可先自己由蹲下站起的方式來表演,也鼓勵孩子一起高高站起試試看,將故事趣味化,更易將故事情節演活。

隨時提問
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協助主角解決問題,例如問小孩子,若大老鷹在天空飛,看到了地上的小雞想捕抓,這時候母雞該怎麼辦?讓孩子融入角色中,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也參與想辦法,但是當孩子的答案和書中不同時,也要給予肯定,孩子才會勇於發表意見。

接龍創作
可用任一故事為主題,由家長或小朋友起頭,不用照著書本劇情,改以接龍說故事的方式開始發揮,增加互動也激發彼此腦力,讓小朋友藉此增加語言表達能力。

小孩發揮
在家長說了幾次之後,若是見到小朋友也想要參與,不妨放手讓孩子試試看,即便故事說得不完整也沒關係;若說到一半,小朋友出現緊張口吃情況時,家長可用手輕輕撫慰並給予提示或發問方式化解,而不要直接說明解決的方法,慢慢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給予支持
若小朋友在說故事的互動中表現很好,家長除了即時給予鼓勵外,可在父親或長輩返家時,說出「今天小寶說故事說得很好喔,小寶..我們說給…聽好不好」的方式,讓他覺得自己被肯定。

不要說教
家長可用融入書中角色的方式,和小朋友增加肢體接觸,說故事間拉近親子情感。說完不要以嚴肅口吻問:「這個故事有什麼教訓?」說完故事後緊接而來若是教訓,會削減聽故事的樂趣,可改問:「故事說完了,如果你是…會怎麼樣?」鼓勵小朋友說出心裡想法。

小孩為主
選擇童書時,以孩子的角度、立場為主,用的語言、方向都要孩子能接受的,而非大量的成人語言或是期待,所以,選故事書須以小孩為主

專家說
有些家長因不習慣說故事,大多以播放故事錄音帶取代,卻忽略了說故事的過程中,親子間語言的交流及肢體的碰觸,除了實際上幫助小朋友的發展外,對親子之間的情感增進,是讓他只聽故事錄音帶無法取代的。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http://blog.sina.com.tw/17266/article.php?pbgid=17266&entryid=5239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瑞麗女性網


有人對七種類型兒童玩具(例如載人電動玩具車、彈簧發聲玩具、慣性玩具等)噪聲的聲級進行了測試,下面的幾個數字不得不令我們驚訝:

玩具機動車發出的噪聲在10公分距離內為82~100分貝。

大型音樂槍在100公分距離內的噪聲值為74~107分貝,最大可達130~140分貝。 

一種經過擠壓會吱吱叫的空氣壓縮玩具在10公分距離內的音量可達78~108分貝。 

鞭炮在3米距離以內的平均噪聲值達125~156分貝。

其中載人電動玩具車的聲級最高,達74~97dB(分貝)。這類玩具車多出現在公園或大型商場等處的兒童遊樂場所。慣性兒童玩具的聲級最低,為52~81dB。但是大部分兒童玩具的聲級都超過了60dB。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專家對此早有研究,並列舉了以下六種常見的孩子頂嘴類型,當然還有應對策略。趕緊學上幾招,對付你家那個惱人的寶寶,讓他變得乖乖的。


說話不禮貌

  好友興高采烈地帶著你的寶貝兒子外出就餐,回來後,朋友卻生氣地告訴你,在吃飯時,她讓你的孩子少吃些冰其淋,孩子卻說:「你又不是我媽媽!別再整天嘮嘮叨叨!」

應對策略

  一定要立刻對朋友道歉,因為這實在是很不禮貌的言辭。然後對兒子說:「媽媽很失望,也很生氣。因為你對阿姨說了很不禮貌的話,讓我和她都很傷心。」如果兒子爭辯說他今天心情不好時,對他說:「我知道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要講禮貌是很困難的,但是對長輩說如此不禮貌的話是絕對不允許的,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 然後要求他立即向阿姨道歉。雖然你會發現,也許他的道歉並不是認真並發自內心的,但這足以給他一個教訓,即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讓他學會如何補償其所做的錯事。也許以後他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每次都讓他道歉,他就會漸漸地接受教訓,不再犯。

  好友離開後,還要與孩子進行交談,告訴他,當父母以外的長輩讓他做一些事時,應該如何應答。首先對孩子說:「寶貝,我並不是想讓你盲目地聽從大人的話,但是我們可以有禮貌地拒絕。」然後教他如何做,「你可以說,『我很抱歉,但是……』,或者說,『對不起,不過……』比如,你可以對教練說,『我很抱歉教練,但我感覺不舒服,不能再多跑一圈了。』如果只是個人愛好問題,也可以禮貌地讓大人知道。比如你可以對阿姨說,『我很喜歡那種冰其淋,平時很少能吃到,我再吃一個就好了。』」但同時也要建議孩子,吃正餐時的確不適合吃太多冰其淋,很容易引發腸胃炎。

帶有挑釁的「為什麼」

  哄孩子上床睡覺是許多家長在筋疲力盡的一天後,還要和孩子進行的一場艱難鬥爭。我的朋友琳經常向我抱怨,讓他7歲的兒子去洗澡也是件苦差事,因為他兒子總是說「為什麼要洗澡?我不想洗澡,我不需要洗澡,我才不會洗呢!」

應對策略

  專家建議說,要消除孩子的這種挑釁情緒,要設身處地去理解他的感受,先對他說「寶貝,我知道有時候上床睡覺是件很難的事情」或者「打開單詞課本記單詞很困難,是不是?」,以獲得他對你的認同,然後對他說:「但是親愛的,你必須這樣做。」為了避免孩子這種對抗情緒,還可以採用開玩笑的方法對他說:「寶貝,讓我們來看看你今天能以多快的速度上床睡覺。」然後就和孩子「賽跑」跑向小床。當孩子聽話地上床後,一定不要忘記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並稱讚「真是個好孩子」。其實孩子有時候就像小動物,會記憶你對他完成某項要求的獎賞,而且下次會做得更好。


帶著不屑的反駁

  當你告訴5歲的女兒,外面正在下雨,需要帶雨傘時,她卻斜眼看著你,轉了轉眼珠說「嗤,我早知道。」然後轉身離去,留下你一個人發呆。

應對策略

你需要立刻叫住她,直接向她指出,剛剛她的話「嗤,我早知道」以及所用的語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並且說完後就轉身離去,不給別人回答機會的行為也是非常不禮貌的。這樣的說話方式和行為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

  在接下來的幾周,孩子這種討厭的行為或許會有所增加,因為她在試探你所說的是不是真的。在這幾周內,一旦她有類似的不禮貌的身體語言,和「我早知道」相似的短語,或是差不多的自負語氣,要直接向她指出來,並批評和教導她。她發現你的確是認真的之後,就會改正。

記住,當你發現孩子已經不再用這種語氣說話時,一定要及時表揚她:「現在和你談話感覺愉快多了。」

罵人

  你對7歲的孩子說:「對不起寶貝,你今天不能去參加游泳訓練了,因為我要帶你去看牙醫。」她對著你大叫:「你是個騙子!我就要去游泳!」生氣?絕對。不正常?不。我的朋友曾被她8歲的兒子罵作「蠢貨」、「騙子」、「傻瓜」和「大大大笨蛋」。只因為她不能如期開車帶他去遊樂園。當孩子對你用這些極其不尊重的詞語時,立即讓他想三個以上的禮貌詞彙來表達他的不滿意,但願在下次他對你不滿意時,能想起其中的一個來。


應對策略


 當然這還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是當他說:「你這個壞蛋,你一定要開車帶我去遊樂園」時,你要嚴肅地告訴他,由於他說了非常不禮貌的話,你是絕對不會帶他去遊樂園的。並且要讓他知道,一旦他說了類似不禮貌的話,你就不會做他想讓你做的事。最後,還要告訴他不許這樣辱罵長輩和小朋友們。當你持續地告訴他罵人是不允許的,並且他也無法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時,他就會開始乖乖聽話了。

在公眾場合挑釁

  當你和4歲的孩子在一家理髮店等著給他理發時,他不停地從前台拿糖吃。你叫他別再吃了,他卻說:「你管不著!」

  
應對策略

為了制止這種行為,千萬避免動怒。向他施壓,這樣只會加強他的挑釁,更加激化你們的爭吵。相反,要對他和顏悅色,但要讓他明白你是認真的。首先讓他知道,他已經吃到了極限,不能再吃了。對他說:「親愛的,你手上的這顆糖是最後一顆了。」 然後讓他選擇,是將這顆糖吃掉,還是放進他的口袋裡,或是由你來保管。這樣會讓他覺得你並不是命令他,而要讓他接受你的建議。也許他並不明白為什麼那些糖不能再吃了,所以還應當告訴他:「那些糖是給大家吃的,所以每人只能吃一點點,要學會留給別人吃。」

缺乏禮貌的朋友

  當你準備帶著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一起出門時,你發現那位小朋友的包還落在沙發上,你告訴他時,他卻瞟了一眼然後說:「你去拿。」然後大搖大擺地走出門去。


應對策略


  這時,你不能直接開車走,而是要把這個小子和他的包一起留在你家門口。你要趁這個孩子們在一起的時機,義不容辭地教育別人家的孩子如何講禮貌,這會加深你孩子的印象。如果你不願對孩子身邊的每一位無禮的朋友都進行教育,至少也應該教育一部分。因為這樣是在給你的孩子做榜樣,對不禮貌的行為,不但要有禮貌還要有決心。


★Tips:孩子頂嘴屬於哪一種★

  有時候孩子頂嘴純屬淘氣和不講理,但有時候卻是他們很不高興的表現。不同原因的頂嘴,應對方法也要不一樣。所以在對付他們之前,先判斷孩子的頂嘴屬於哪種—不講理型頂嘴:當孩子總是出現類似的問題時,表明他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要檢測你的耐心程度。這時,要直接指出他的不對,並糾正他。

  當孩子說「你管我呢」時,你應當說:「我是你媽媽,所以我希望你……」;

  當孩子說「嘁,我早知道。」時,你應當說:「我希望你說:是的,我知道媽媽。」

不高興型頂嘴:除了用過激的語言外,寶貝還會有激動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先要安撫他,再教育他。

  當孩子說「你是世上最壞的媽媽!我再也不會做任何你讓我做的事情!」時,你應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所以我會等你能用好的詞語說話時,再聽你說。」

  當孩子說「一點兒都不公平!我討厭你!」時,你應當說:「我明白你覺得不公平。但說『我討厭你』是不對的。」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人稱3歲兒爲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爲“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爲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麽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爲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爲小孩所接受。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爲參考。

1、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爲“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爲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爲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爲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爲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爲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爲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爲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爲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爲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爲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麽,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麽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爲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爲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麽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麽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爲什麽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爲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爲什麽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爲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麽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爲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針對學齡孩子家長出版的雜誌《親子天下》昨天創刊,並公布一項調查,指出透過玩進行學習的孩子,智力將比一般孩子高出許多;但另一項「2008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卻顯示,近6成孩子最常在家玩,而且以上網為主,這不僅讓家長擔心,8成教師也擔心學生的人際關係會出問題。


  玩得越起勁 學習越專注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到5足歲時,智力達到105分,比一般孩子高出20分,顯示充足的玩樂對孩子日後的學習有正面幫助。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過去的成長經驗都告訴我們,「不能把衣服弄髒」,叮嚀下一代也該如此,孩子深怕不小心把衣服弄髒而挨罵,卻無形限縮了孩子的玩樂空間。她強調,時代改變了,教養孩子的觀念也不能只停留在過去經驗。


  她認為,孩子不僅要玩,還要盡興的玩,小時候玩遊戲,長大後以運動取代,都是玩的一種形式,尤其是運動,不僅會幫助孩子學習更加專注,團隊精神更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大好機會。


  洪蘭舉例,少棒球場上,小球員不小心失誤造成失分,回到休息室遭到隊友的指責,教練這時跳出來說:「如果你們以後都不會失誤,才有資格指責別人。」讓小球員全部噤口。團隊合作由此學習,必須接受隊友的失誤,並團結一心追回來,這才是玩樂遊戲中該學到的東西。洪蘭指出,人可以用一輩子時間學習工作,但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到戶外玩耍。


  6成學生上網多過運動

  「2008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顯示,國中小學生最常做的休閒活動第一名是上網,佔56.8%,第二名才是運動,佔54.8%,第三名是看電視或DVD的54%,整體來說,有將近6成中小學生休閒活動都在家完成,運動反而居次。


  這現象在國中更加明顯,超過7成的國中生都是上網和看電視,從小就喜歡窩在家裡,不僅家長憂心,老師也在教學現場發現問題。一份詢問老師的問卷中,高達70.5%的老師認為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很嚴重,總是待在家裡,對學生的人際互動有不利的影響。


  兒福聯盟董事長、台大學務長馮燕指出,不僅要關注孩子玩的問題,她分析,台灣的家長都太急,想讓孩子玩就要有成果,例如一、二小時的遊戲,可以學到什麼?但卻忽略陪伴的重要性,比如陪孩子一同玩樂、一同閱讀,這些都是父母該做的事,只是台灣的家長只關心孩子學到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可以陪孩子學些什麼?


  玩是引誘學習的利器

  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認為好玩的課程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內容有趣」得到7成以上的票數,這顯示提高學習動機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玩」,「有挑戰性」與「到戶外學習」則居次。


  中小學生喜歡以「玩遊戲」的方式上課,比率達到63.1%,戶外教學的比率也很高,達到53%,顯示教學內容只要有趣,就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效果比花時間補習、上安親班更好。


  這項調查對象包括國中二年級與國小五年級學生、國中小導師及校長,學生部分回收有效問卷3,122份;導師有效回卷852份;校長有效問卷63份。調查時間從5月26日至6月17日。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nss3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